2023年11月28日晚,在容桂健共体“走进经典,品味传统医学精髓”中医经典临床学习班上,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附属杏坛医院副院长、主任医师马建东教授做了《浅谈经方的“三观”》的学术报告。让我们深刻体会了中医经典的博大精深,在中医实践过程中,对马建东教授提出的经方“三观:表里观、正邪观、津液观”,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和认识。
 

 

 
 
【表里观】首辩表里,尤重表证
众所周知,医圣张仲景的《伤寒论》,论述的六经辨证是从太阳、少阳、阳明、太阴、少阴、厥阴病变传导。当受到外邪如风寒暑湿躁火等侵入,正邪抵抗是从太阳开始,疾病是由表及内的过程,这就要求医者需要首先判定疾病病位深浅,才能对症下药。另外,人之生病,不仅受到外邪影响,而且体内长期的情志受损、饮食不节、熬夜、缺乏锻炼也会改变人体的阴阳平衡,一旦打破人体阴阳平衡,就会表出各种不适症状。
人体正气内存,邪不可干,但在现实生活的情况,一个患者得病往往是内在受损,正气不足的情况,才会导致外邪入侵致病。因此病人往往不仅外有表证,身体里面也有里证,在治疗的时候往往要考虑,急则治标,缓则治本。纵观《伤寒论》治疗是先治表证,以防表证入里,病情由表入里,说明病情在加重,相反在治疗过程症状表现由里往外,代表疾病正在痊愈过程。如《伤寒论》病人发热疾病在表,该用麻黄汤或桂枝汤证,因为误治攻下,致腹痛、腹泻,病邪由表入里,在六经辨证的太阳病变成阳明病,这时该用葛根芩连汤,解表清里。
 
【正邪观】主辩虚实,细分胃虚。
《内经》提及阴阳虚实表里寒热。认为疾病应首分阴阳,阴阳二字贯穿《内经》,阴平阳秘,精神乃治。疾病的发生是阴阳失调,才会导致症候出现。在明辩阴阳情况下,根据四诊合参,主辩虚实,虚实是了解人体气血变化,根据疾病表现的症状,损有余,而补不足。细分胃虚是胃气虚、胃阴虚、胃阳虚(虚寒)、胃虚热。胃与脾是腑与藏、表与里的关系,脾胃在五行属土,气血生化之源,故养五脏必先养脾,治病也要先固脾胃。明代著名医学家张景岳说过:“土气为万物之源,胃气为养生之主。胃强则强,胃弱则弱,有胃则生,无胃则死。是以养生家必当以脾胃为先。”
 
【津液观】津液一元,阴阳自和。

人体内的气血津液,按中医分气属阳,血津液属阴,人体不得病,阴阳调和。人从婴儿出生,少年生长,中年体盛,晚年衰老到老年死亡,是阳气从旺盛到衰竭的过程,也是津液从充沛到干枯的过程。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,气属阳是看不到的,但从津液观察,可以判断人体盛衰,疾病的轻重。如大汗淋漓,小便少,口干、舌燥,舌体瘦小,大便秘结,表明患者体内津液不足,时间长了,会阴不制阳,阴虚阳亢,阴虚火旺。相反,假如津液充足,身体在阳气带动运行,津液通过脾胃运输得到更好的运用,人体自然精神乃治,远离疾病。

 

马建东教授认为一部伤寒大论就是一部津液大论,阴阳卫营血皆为津液所派生,津液观也就是正邪观和表里观的基础。胃气、精气是生身之本和津液(血)之源,而三焦是津液之通路,所以伤寒之学重津液。津液的产生,则是通过饮食的摄入,到达中焦脾胃腐熟运化,加之上焦呼吸清气,下焦分清泌浊,布散三焦而生成津血,并派生出营卫(营出中焦,卫出下焦)。如津液在三焦的来去之路出现异常,随之津液的生化出现障碍而产生水、火、气、血等四种证候的病理变化。马建东教授在津液一元论思想的指导下,以三观统六经、三分阴阳、四分证候,统括了整部《伤寒杂病论》的辨治思路。然后列举以此理论思想指导临床实践,取得了确切的效果。最后还给出的辨治的要诀:病随机转,方从法出,失法统方,以平为期。通过这次的学习,拓展了中医人的见识,我们将通过更深入的学习中医经典,遵从医圣的教诲“勤求古训,博采众方”,以提高临床疗效,确实地为人民群众的健康而做实事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创建时间:2023-12-13 18:00

【中医经典临床学习班】《浅谈经方的“三观”》——马建东教授讲课实录

浏览量: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