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有没有搞错?头疼而已嘛~你说我脑袋里有个瘤???”华哥一脸不可置信地盯着眼前的神经外科医生,怎么也不想相信电视剧里的剧情会发生在自己身上。
事件起因还要从头说起,华哥今年50岁,是容桂一家工厂的车间工人,平素身体健康,一直没有大碍。近日,起床前突感头顶部阵阵发痛,本以为只是普通感冒,吃上几片药就好了,但还是被细心的妻子强拉到医院检查。万万没想到,经过几位医生先后查诊,最终被诊断为“左侧额叶占位性病变”,需要住院手术治疗。
神经外科吴烁龙副主任医师介绍道,“部分脑瘤患者初期并没有明显症状,像华哥这样因为头痛到医院检查从而能够早期发现是比较幸运的。经过影像学检查,发现其左侧额叶有一44X39X36mm大小的占位性病变并少量出血,术前高度怀疑为胶质细胞瘤。”
额叶是人体最发达的脑叶,主要负责思维、推算以及个体的需求和情感有关,特别是语言的表达、语言的组织、语言的流畅性,这是由额叶来决定的;另外,运动(语言)中枢在额叶,人格形成和行为模式的形成,也是在额叶。因此,术中准确找到病灶所在,然后尽可能清除病灶,又要最大限度保留正常的额叶脑组织,这是手术团队面临的重大难题。


神经外科主任王晓东带领手术团队制定手术方案:首先利用软件对脑内肿瘤、头部外形进行三维重建,明确肿瘤与头部的位置关系;随后利用3D打印技术,制作定位导板,在华哥的头皮上画出肿瘤所在位置,再根据肿瘤定位设计手术切口,以最精细化的手术操作切除肿瘤、减少术中出血,避免二次伤害。经过神经外科、麻醉科的共同努力下,患者术中仅出血200ml,术后当天清醒且可与人正常对答问话。


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梅姨(化名)身上,梅姨同样也是因为头痛来到我院门诊就诊。经检查后明确颅内长了肿瘤。但是,这个病灶位于中央前回(运动中枢),且被中央沟静脉所包绕,距离骨性标志过远,采用传统定位方式很大可能会存在定位误差。如定位偏差损伤到中央前回就很可能导致患者偏瘫,所以对手术定位提出了更高要求。神经外科团队应用手术定位导板精确定位肿瘤位置,避免原有为了寻找肿瘤而大切口的手术方式。


“3D打印定位导板紧贴患者皮肤,更加直观、方便,结合影像检查等多种数据,能够准确定位病变位置,从而更加全面、准确地制定手术预案。避免颅骨大切口,对患者的伤害更小。这种定位方式对表浅位置的脑出血、占位性病变都有很大的适应性。另外,利用三维重建技术,术前对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三维重建,立体地把病灶、头颅、颅内大血管的关系展现出来,甚至可进行模拟手术开骨窗,对手术规划有一定的帮助。尤其在术前谈话中,让患者及家属对个人病情、手术过程有更形象的理解,减少术前心里的担忧”,神经外科马劲翔医生介绍道。
近年来,我院在党建引领下与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(广州华侨医院)大力开展政校合作,多名省级专家教授长期驻诊我院,深度参与医院诊疗工作。打造专科品牌,加强临床专科内涵建设,深化人才队伍建设、提升技术能力、改善医疗服务质量,使得整体实力得到明显增强。
暨南大学附属顺德神经外科成立20余年,拥有普通病床40余张,抢救病床2床。现有副主任医师四名,主治医师两名,其中硕士研究生两名,研究生导师、博士一名。可在显微镜及神经内镜下开展各种颅脑及神经脊髓手术,包括颅脑肿瘤(脑膜瘤、胶质瘤、神经鞘瘤、室管膜瘤、垂体瘤)、脊髓肿瘤、脑出血(大脑、小脑、脑干、脊髓)、颅脑损伤、脊髓损伤以及脑积水的分流手术、颅骨修补术,在高危的颅颈交界区病变(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、枕大孔区肿瘤)的微创治疗也有丰富的治疗手段。

王晓东
广州市实力中青年医师
广东省医学会神经肿瘤学会委员

马劲翔
从事神经外科工作8年,曾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进修学习神经显微外科技术、脑血管病的神经介入治疗技术,擅长各类重型颅脑外伤及自发性脑出血的救治,熟悉神经外科常见肿瘤的诊治。主持、参与市级科研项目1项,发表国家级专业论文多篇。

吴烁龙